2024,是内卷加剧的一年,2025,是行业创变的一年。事实上,创新、变革,也贯穿在2024行业发展之中,正如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所说,要以创新拥抱变化,也如安井食品总裁张清苗强调,要积极拓展新渠道新市场……买卖易倾听大咖声音,洞察未来趋势,一起来看看,行业大佬们都有哪些前瞻观点!

冷冻食品
孙剑指出,作为供应链端,需要不停地持续地精进。从生产管理到运营管理方面,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使产品质价比更好一点。
“任何情况下,我们给终端消费者提供的不是低质低价的产品,我从事食品行业这么多年,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低质低价的,无论从产品端到供应链端成长到现在的。我们供应链提供的希望是一个高质中价或者中质低价的产品,通过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共同联手。”
他还提到,今年还有一个“挤毛巾行动”行动,从生产管理到运营管理、仓储物流、最后的终端呈现,把所有的多余的东西挤出来,货真价实的符合它成本的产品,通过合作伙伴呈现给消费者。
另外,孙剑指出,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的方向。从选品的设计抓取到研发、到生产管理、到最后仓储物流,都离不开数据化。千味央厨在全国自建的冷库有三四个,从生产到入库、出库,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都是数据化、智能化作业。“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循序渐进,在每个阶段适合做不同的事情。”
孙剑表示,作为供应链端,做工厂化食品无外乎三个要素:美味、营养、安全,作为一个消费者,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是美味。但是作为工厂来讲,安全是底线。“每一个正规的工厂,永远会比自己家要卫生,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有抽查、都有标准、都有数据要求,我们都有360度无死角的监控,卫生肯定要好很多。”
他还提到,中央厨房采购量比较大,有专业的研发人员、研发团队一二百人,从研究生到博士。还有一个专业的质量检验团队,质量检验团队就是公司的底线,它有一票否决权。“无论这个产品再好吃或者消费者反映再好,如果质检团队说不合格,到我这里都没有干涉质检的权利。”
他强调,中央厨房的生产车间,以及仓储、物流,都是有行业的、国家的标准。“因为我们从事食品行业,其实是高危行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卫生或者出现食品安全事件,都会使我们这个企业、我们这个品牌面临着倾覆,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的品牌的。”
过去的40年,双汇做了四件事,实现了四个转变,跨过了太平洋、大西洋,成为跨国公司。
40年,万隆和团队带领全体员工做了四件事:一是改革突破求生存。二是开放引进谋发展。三是走出去海外并购,壮大实力。四是国内外协同,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40年,双汇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二是由公司向上市公司转变。三是由上市公司向跨国公司转变。四是由中国500强向世界500强转变。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为应对贸易保护、新冠疫情和行业的非洲猪瘟以及市场变化,双汇利用中美欧企业的布局优势、资源优势,国内外协同,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万洲国际发挥母公司优势,整合中美欧所属企业的资源,做好信息、技术、管理沟通交流,做好贸易往来,实现最佳效益。
中国双汇派管理、技术、营销团队去欧美学习,共享中美欧技术、管理资源;肉制品实施“两调一控”,生鲜品推进“六个结合”,养殖上项目,完善产业链。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派团队来中国学习预算和目标管理,扩大事业部职能。
中美欧所属企业共同研究进出口贸易,扩大进出口,实现中美欧所属企业各方共同受益。
当前,全球肉类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继续进行重组,优化资源。欧洲莫里尼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国际影响力。
未来,双汇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双汇“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化”建设,坚持发展主业,继续做大做强、做专做精肉制品,持续调整产品结构,稳高温、上低温、中式产品工业化,围绕一锅饭、一顿饭、一桌菜做文章,开发好高温、低温、休闲和中式产品,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厂商携手开拓好市场,共同努力带动工业上规模。
牧原30余年发展,经历了7个周期,如何度过周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