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批市场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渠道,在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现代化的交易厅、冷链物流中心和检测中心,引入电子结算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先进技术,搞电商直播、做全国配送……走进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设施、新渠道、新业态让人耳目一新,映衬出我国农批市场转型升级的成效。
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农产品批发市场举足轻重,我国70%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分销,农批市场仍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渠道,在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要看到,伴随着批发零售业态的快速演进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提档升级,一些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中面临不少挑战,存在基础设施陈旧、信息化水平滞后、冷链物流缺失等短板,加快转型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批发市场
推进农批市场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交易场地面积够不够、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是否合理、如何改善通风、照明、排水等条件、怎样提高货物装卸和运输效率……在硬件设施上,农批市场要改造升级的内容丰富,牵涉面广。比如,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冷链物流是保障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一环。为此,要着力提高现代化冷链物流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减少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损耗。
软件设施同样重要。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积极推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的价格、供求、质量检测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发布,帮助商户和采购商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透明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搭建线上交易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进农批市场转型升级,还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蔬菜的产地、种植过程、检测结果等信息。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市场的公信力,也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广大农批市场经营主体要积极构建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消费者信任,助力种植户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推进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有赖于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强化标准化管理。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支持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主体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作为,制定并推广统一的市场管理标准和规范,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营造公平诚信的经营环境,保障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去年底,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培育一批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广大农批市场的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交易结算等设施设备将更加完善,线上线下融合、集团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切实增强农产品集散和区域辐射能力,在连接城乡市场、保障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智慧农批建设在路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推动了农批市场的智慧化转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专家韩一军认为,这就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用前沿的颠覆性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赋能、数字供应链有望成为未来智慧农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农批市场智慧化转型的步伐。据了解,疫情发生后,北京农批市场市场进行了多项升级改造措施,全力确保首都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在146亩示范区内开始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严格管控进出车辆、进出货物、进出人员;明确了“买卖人车信息化、双方交易可溯化、进出管控自动化、品类价格指数化”的试点方针,推出了“卖家注册制、买家会员制、来货交易报备制”的规章制度。
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在农批市场中,鲜活易腐的农产品占了绝大多数,发展智慧冷链物流成为农批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车驮秤量到数字交易,从提篮叫卖到电商直播,从本地流通到全国配送,北京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之路,也是我国农批市场发展的真实写照。
作为改革开放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我国农批市场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的过程。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批市场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正处在由“重数量”到“重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智慧化转型可以让市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踏浪”“破冰”,促进新销售模式和新兴产业发展,以业态创新引领消费升级,以产业变革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