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易农产品交易平台认为当前国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农批市场”)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阶段。在集团化运营进程加速、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运营模式实现农批市场提质增效,增强综合服务能力,进而破解发展瓶颈,已成为农批市场发展的核心议题。
定位分工:农批市场各类参与方的运营特点
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枢纽,承担着促进商品集散、形成价格基准、保障农产品质量、稳定城市供应及引导农业生产等关键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依赖于市场内关键参与方的精准定位与分工协作。
农批市场的持有方和运营方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该企业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具体分为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2021年报告数据[1],民营市场数量占比较高,约为47.50%,国有市场数量占比约为23.33%,集体所有制市场数量占比约为18.33%,混合所有制市场数量占比相对较小,约为10.84%。在重点城市的一级批发市场中,民营批发市场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民营农批市场经营模式,系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特点是运营管理机制灵活,能够快速响应消费需求变化,不断通过优化运营流程提升市场效率,通过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但在资源协同等方面较国营农批市场存在一定限制。
一级农批市场是指场内商户直接从源头产地收购农产品,向中间批发商或代理商销售的批发市场。一级农批市场作为城市间农产品流通的“门户”,分布于核心城市外围临近交通节点的位置。一级农批市场特点为货物种类齐全,货物交易量大。一级农批市场具备跨区域的特征:上游涉及跨省物流,如由于国内种植条件差异存在南菜北运、西果东输等需求;下游在满足本省、市需求的同时,也向周边省市供应。一级农批市场是大批次农产品的集中定价中心和区域中转物流枢纽。一级农批市场承载着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全国性交易和价格形成的功能定位。
三级农批市场指场内商户从二级农批市场采购农产品,再向零售商销售的农批市场,主要布局于区县级区域节点。二级和三级农批市场主要服务于本地或周边区域,其交易规模相对于一级农批市场更小,功能定位更侧重于区域配送和零售衔接。
产地型农批市场靠近农产品产地,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交易对象,能够集中采收周边分散农产品、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级和包装等,从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
销地型农批市场位于城市近郊甚至消费集中的市区,以多种农产品为交易对象,直接服务终端客户需求。
集散地型农批市场通常位于交通枢纽或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具备强大的集散和辐射能力,是连接产地与销地的关键节点,能够实现农产品的跨区域调配。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的经营内容与盈利构成
农批市场的功能分区通常有交易区和配套设施区。交易区按照品类区分,包括水果、蔬菜、粮油、干货、水产等;较大规模的农批市场会有更细节的划分,比如国产品、进口品等,单一品类或占据多个场馆。配套设施区主要为交易区提供仓储、运输以及运营管理等配套职能,具体包括信息中心、物流仓储(包括干仓,以及按照不同品类需求设置的保鲜库、速冻库、低温冷库等)、酒店、管理办公区等。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成为集交易、运输、配送、加工、仓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交易中心是国内农批市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租金收入是农批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市场运营成熟后,市场商流和物流稳定,租金收入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伴随着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营方为市场商户提供额外增值服务,获取增量收入。租金收入包括固定租金和浮动租金。市场运营方通过将市场内的场地、摊位或店面出租给商户来收取固定租金;租金收入与租金单价、面积、出租率挂钩,收入稳定可预期。租金单价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的地理位置、所在区域的供需状况、市场内部摊位的具体条件,以及不同业态的经营差异(具体表现为商户的租金承受能力)等。租赁合同期限分为短期和中长期,短期为1至3年,中长期为3至20年。合同期内租金价格按照约定进行定期调整,合同期结束后市场运营方根据市场环境重新定价。浮动租金与市场内的交易量或交易金额挂钩,市场内交易量/交易金额越高,市场运营方获取的浮动租金越多,以此提高场内交易效率。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服务收入是市场运营方通过为市场内商户提供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增值服务来获得服务费收入,如业务撮合服务、交易结算服务、财税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以及按提供的配套服务内容收取管理费用。增量业务的拓展有助于农批市场拓宽收入渠道并增强综合竞争力,是农批市场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农批市场运营方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上述四个环节的管理机制、制度并严格执行,进而为商户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为农产品流通提升效率,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运营方通过制定并持续优化资质审核、摊位招标/租、合同签订、入场培训与开业监管等对商户入驻形成标准化的全流程管理。要点在于:入驻前,对商户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进行严格资质审查,确保入驻商户合法合规;入驻时,针对果蔬、肉类、水产、粮油等品类进行分区运营及管理,确保经营环境安全;入驻后,定期评估商户信用评估、产品质量、投诉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考核并实行末位淘汰。
通过产地直采、供应商供货,货品运输至市场,经过入场登记、抽样初检、过磅入库的全流程监管,市场运营方加强了对货品安全和质量的控制。货品的采购与入场管理核心内容包括:通过鼓励商户建立直采基地,保障果蔬新鲜度的方式,从源头管控货品安全及质量;通过严格核对货品产地证明、检验合格证(尤其是肉类水产品必备)、登记追踪车辆信息等方式严格进行入场查验;针对高风险品类,尤其是蔬菜农残、肉类水分等进行高频次的快速筛查;入场的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需按照市场运营方规划的车流、人流动线行进,确保场内秩序优良和交通顺畅。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其中,全冷链覆盖是降低损耗的有效方式。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预警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对仓储环境和货品进行智能化监管;通过在市场内推广使用泡沫箱、冰瓶和真空预冷技术等能够进一步有效降低货品损耗率。
场内货品经常在凌晨出场向下游配送,以便避开交通管制和车流高峰期,提升配送效率。 为保障商品高效、有序地流出市场,农批市场物流配送措施包括:科学规划市场内部物流动线,明确进货、出货、装卸货区域及物流路线; 实行分时段管理(如进货时段、交易时段、出货时段),实现人车分流、交通顺畅; 管理场内车辆(采购车辆、供货车辆、配送车辆)的停放和通行秩序; 提供必要的公共装卸平台、货梯、叉车、短驳车等基础物流设备。 通过搭建商户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快递、零担、冷链物流等)的对接平台、或建立共同配送体系,整合商户需求、统一调度车辆,降低车辆空驶率,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单位物流成本。

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度剖析
总结而言,现代农批市场的运营模式正逐步从“经验驱动”的“房东”转型至提供供应链服务、品牌包装、利用大数据预测销量协助商户进行库存管理的农产品“综合交易服务商”,其收入、成本的内部结构亦将逐步调整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