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惠济区,一座占地600多亩的物流枢纽日夜不息地运转——中原四季农产品物流港,正以年交易量超700万吨、年交易额2000亿元的规模,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大的冷链食材集散地。
每天,来自50多个国家的海鲜与肉类在这里汇聚:美国阿拉斯加的鳕鱼、厄瓜多尔的白虾、非洲的大龙虾,通过“一带一路”海陆空联运网络,中午从郑州发货,晚上就能抵达全国30个省份的餐桌。而中国的固始汉鹅块、滑县烧鸡等特色预制菜,也从这里启程远销非洲。这座物流港如同一台巨型“全球食材交换机”,带动10万人就业,更重塑了百姓“吃全球”的消费方式。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路),旨在促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文化教育等领域。截至2025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21万亿美元,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共同发展。)
物流港的爆发式增长,核心在于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依托郑州“铁路心脏”的区位优势,它串联起两条大动脉:向西,通过中欧班列衔接连云港至欧洲的陆路通道;向南,借力广西北部湾港口联通东南亚海运网络。这种“多式冷链联运”模式,让国际食材流通效率倍增——从阿根廷的牛肉到荷兰的禽肉,过去需要数周的跨境运输,如今最快48小时即可完成从境外港口到国内批发市场的全流程。2023年,物流港进口订单额突破800亿元,与JBS等全球肉类巨头深度合作,成为中国链接全球食品贸易的核心节点。
面对庞大的食材流通量,物流港建立起严密的食品安全防线。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集中监管仓,对所有进口冻品实施“四重检测”(车体、外包装、内包装、产品本身),通过“郑冷链”溯源系统生成电子身份证,实现从集装箱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追踪。而在业态创新上,它打造了138亩的预制菜产业园,联合工程院院士团队研发即食、即烹等四类50多种预制菜,年产量80万吨。这种“前店后厂”模式,既消化了全球优质原材料,又推动中国食品加工业升级,形成“产-研-储-加-销”一体化生态圈。
物流港的今天,始于黄河滩边的一个小鱼摊。1978年,创始人邱新航在日记中写下“日日撒网黄河滩,捕鱼捉虾度日难”的创业艰辛。四十余年间,“四季鲜鱼行”逐步发展为覆盖78万平方米的现代物流枢纽。这段历程被记录在物流港内的新航日记博物馆——15000篇日记、500个笔记本,见证了中国冷链物流从手推车到智能仓的蜕变。
(冷链物流:是通过制冷技术让易腐烂商品(如食品、药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全程保持低温的物流方式。它能减少损耗、保证品质,常用于农产品、乳制品、疫苗等。核心环节包括冷藏加工、冷冻储藏、恒温运输等,需高成本设备和严格温控管理。中国冷链物流仍在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而今,物流港正迈向更宏大的蓝图:规划投资60亿元扩建百万级冷库,打造全国肉类定价中心,让“郑州价格”影响全球食材贸易。
当清晨第一辆冷链车驶出郑州惠济区,它承载的不仅是阿拉斯加的鳕鱼或南阳的预制菜,更是一个内陆城市突破地理限制、通过“流通革命”重构全球食材版图的生动实践。
从黄河岸边的鱼摊到“一带一路”冷链枢纽,中原四季物流港的故事,正是中国用物流网络打开世界市场大门的缩影。